环球钢琴网首页 > 音乐家 >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

详情>舒伯特,奥国作曲家。1797年01月31日生于维也纳;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

简介

舒伯特,奥国作曲家。1797年01月31日生于维也纳;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 、 《野玫瑰》 、 《圣母颂》 、 《菩提树》 、《鳟鱼》 、 《小夜曲》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 《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个人简介 舒伯特的家境很贫穷,其父是摩拉维亚农民出身,曾在维也纳郊区利西腾塔尔(Lichtenthal)任小学教师。而舒伯特最初的音乐印象是来自其父兄们的室内音乐课。他的一位兄长费迪南德(Ferdinand)后来以教堂音乐作曲家而甚为知名。舒伯特在家中接受他最初的音乐教育。 六岁时开始上钢琴课;八岁上小提琴课,随后舒伯特受教于教区唱诗班的指挥霍尔泽(Michael Holzer)学习唱歌与音乐理论,但更多时候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十一岁时便在教区教堂唱歌并演奏小提琴。 一八零八年十月,舒伯特被送往维也纳一所附设于宫廷的寄宿学校康维特市学校,一方面学习其它的音乐课程;一方面充当唱诗班歌手。在这段期间舒伯特写了若干作品,包括他的第一首歌曲《克拉斯格的悲歌》。 一八一三年,舒伯特十六七岁时,由于变声无法继续在唱诗班唱高音部而不得不离开康维特市学校。之后就读师范学校,而后至其父教书的一所学校担任教员。此时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狂热地进行作曲。此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纺车旁的格雷琴》和《魔王》等。 一八一六年,经由一位名叫绍贝尔(Franz von Schober)的朋友的介绍,与男中音歌唱家福格尔(John Michael Vogl)结识。舒伯特的歌曲经由福格尔的演唱很快的传遍整个维也纳。 在一八一八年夏及一八二四年,舒伯特受雇于埃斯特哈其伯爵。在他的匈牙利乡间别墅当音乐教师。舒伯特对匈牙利民间音乐和吉普赛曲调的热忱自此开始。于是产生了《匈牙利姑娘嬉游曲》。这段时期完成的作品还有著名的《鳟鱼》和B小调第八号交响曲《未完成》。 舒伯特-魔王 《魔王》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演唱者要善于用不同的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来表现四个不同人物。这首歌曲创作于1815年,是舒伯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全曲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的三连音,表现了叙事诗里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叙述了一个在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怀抱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黑暗中传来昏迷的孩子紧张、惊恐的呼叫,凶恶、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诱、威逼孩子随他而去的故事。这首歌曲虽然是自由发展,但保持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 第一段:叙事者以口语化的朗诵调唱出。 第二段是父亲和儿子的对话。音乐在声部的低音区,以沉着、平衡的声调,刻画父亲的关切和抚慰,父亲慈爱地问。 第三段魔王的音乐旋律是抒情歌唱性的,显得甜蜜、虚假、狡猾。 接着,父与子再次对话,魔王步步进逼,儿子心里害怕,一次次呼喊父亲,一次比一次惊惶,直到第五段,魔王软硬兼施,威逼恐吓。 最后一段,叙事者用焦急沉痛的音调描述了可悲的结局:父亲急驰到家,儿子早已在怀抱中死去。钢琴以两个特强和弦,表现了精疲力竭的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 舒伯特-圣母颂 舒伯特的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少女爱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由于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独奏及弦乐演奏主旋律、竖琴伴奏的谱本流传较广。 歌曲开始的前奏,采用了六连音的分解和弦造成一种感情上的起伏。 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使歌曲新颖不俗,独具魅力。 当歌曲唱到第八小节,出现了感情的高潮,然后逐渐平静下来,轻声呼唤圣母的名字。 最后,全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舒伯特于1828年他逝世前数月完成这首小夜曲。原为作者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的第四首,由维也纳音乐出版家哈斯林格题名,意借天鹅临死才放喉歌唱之说,暗示这一套曲为作者绝笔。《小夜曲》是作者根据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所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这首《小夜曲》由于旋律优美、动听,也被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广受人们喜爱。 歌曲结构为二部曲式,大小调交替发展。 第一段d小调旋律轻盈婉转,情绪柔和明朗,模仿吉它的伴奏,表现了一位青年向心爱的姑娘倾诉爱慕之情。 第一段歌词是对四周幽静环境的描绘。接着是8小节抒情而安谧的间奏。 第二段中部转D大调,运用了变化音,调性的变化使感情变得激动,形成全曲高潮。 尾声的旋律和节奏加入了新的因素。随着以D大调为主,带有大小调综合倾向的结束句由强渐弱,表现了爱情的歌声在优美恬静的夜色中渐渐远去。 舒伯特-摇篮曲 从它写出来那天起,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和歌唱家们传唱着。如舒伯特创作这首动人的歌曲时,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那时的舒伯特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好充饥。但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这时他走到一家豪华的酒店门前,他走了进去,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 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们写下了这首甜美的歌曲,这首《摇篮曲》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唱开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却在贫困中死去了…… 摇篮曲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而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手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母亲的怀抱中听母亲哼唱着摇篮曲长大。母亲通过摇篮曲,把人生的哲理,未来的希望以及母亲的爱,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 这些哲理和希望如同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灵中开花、结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母亲们,不要忽视一首短短的摇篮曲,它会影响你的孩子——祖国的花朵的未来的一生。 风格 舒柏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舒柏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柏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钢琴伴奏也产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两个小节描绘出潺潺小溪,街头艺人破旧的手摇风琴,或是"天堂门前"的云雀。谈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舒伯特创作大量作品,显示出上帝的光辉。 有人说舒伯特在音乐史上的定位是模棱两可的,因为他身居古典音乐世界和浪漫音乐世界之间。然而,他可被视为最後一位伟大的古典时期作曲家。他的音乐是浪漫样式的主观情绪表现,以诗意构思而成,在音乐语言方面具革命性,不过却以古典乐派形成的模子塑造出来。 结果在20世纪逐渐明朗的是∶舒伯特真正更属於海顿丶贝多芬丶莫扎特的时代,而非舒曼丶肖邦丶瓦格纳的时代。 贫穷而又富有的音乐家 维也纳的冬天,从阿尔卑斯山上袭来的寒风锋利如刀。 那一个夜晚,舒柏特(1797-1828)从小学校练完钢琴回家。舒柏特很穷,家里没有钢琴,每天只好到小学校练琴。走在寂静的路上,只听到风啊,只看见路灯闪烁,夜色笼罩的街上显得有些凄清。 路过一家旧货店的时候,舒柏特忽然看见一个小男孩,他跟自己学过音乐,和自己一样,是个穷孩子,甚至比自己还要一贫如洗。夜这么深了,小男孩没有回家,还站在寒冷的街头干什么?舒柏特一眼看见了小男孩手里拿着什么东西,那是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舒柏特立刻明白了,小男孩是要卖掉这两样东西,可是站到现在还没有卖出去。谁会买一件太破旧的衣服和一本没什么用的书呢?童年的舒柏特也有这样的经历和心境。他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舒柏特望着这个小男孩。小男孩正抬起头,那双充满忧郁和无奈的目光和他的目光相撞,他看见孩子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枯寂的街头,浓重的夜色和凄凉的寒风,把他们两人吞没了。 舒柏特弯腰将自己的衣兜掏了个遍,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可惜并没有多少古尔盾。舒柏特是个贫穷的音乐家,他作的曲子卖步不了多少钱,只好靠教授音乐谋生。他自己甚至连一件外衣都没有,只好和同伴合穿一件,谁外出办事谁穿。有时候,连买纸的钱都没有,他不止一次地说:“如果我有钱买纸,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他确实穷得很出名。 舒柏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将那些古尔盾交给小男孩,对孩子说:“那本书卖给老师吧!”说罢,他拍拍孩子的肩膀。 孩子看看手中的钱,他知道那本书值不了那么多古尔盾。他又望望舒柏特,一时说不出话来。 舒柏特安慰孩子说:“会回家吧,夜已经很深了。” 孩子转身就跑了,寒风撩起他的衣襟,象鸟儿扑扇着快乐的翅膀。他很快又回过头冲舒柏特喊:“谢谢你,老师!” 舒柏特看着孩子边跑边不住地回头冲自己挥手,一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夜雾渐起的小街深处。 舒柏特也要回家了,他边走边随手看着那本旧书。忽然,他看到书中的一首诗,立刻被吸引住了,禁不住站在路灯下仔细读起来,居然情不自禁地朗诵出声儿—— 少年看见红玫瑰, 原野上的红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少年说我擒你回去, 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 使你永远不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粗暴少年动手擒, 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刺痛他的手, 悲伤叹息美没有用, 只得认他摧残去。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这是歌德的诗《野玫瑰》。不知怎么搞的,蓦然之间,寒冷的风和漆黑的夜,都不存在了,连周围的世界都不存在了,舒柏特的眼前只有那盛开的野玫瑰。他似乎闻到了野玫瑰浓郁的芳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 一段清心而亲切的旋律,就这样从浓重的夜色中,从苍茫的夜空中,从寒冷的夜风中飘来,在舒柏特的心里泛起如花的涟漪。他的心中充满芬芳和一天的星光灿烂。 舒柏特加快步伐,向家中走去,走着走着,被这旋律激动囊挟着,禁不住跑回家,立刻拿起笔和五线谱,把这段美妙的旋律写了下来。 这就是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那一年,舒柏特才18岁。 短暂的生命,永恒的音乐 18岁那年,一天午后,他拿起歌德的叙事诗《魔王》来读,忽然心情激荡,一小时后,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魔王》诞生了。这首名曲,立即轰动了维也纳,使他从此走上音乐创作之路。舒柏特只活了33岁,但他一生却写了634首艺术歌曲。此外,他还写了8部交响曲、一些重奏、奏鸣曲,即兴曲和其他音乐作品,《小夜曲》以其深情、优美为世人所赞赏。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划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很崇拜贝多芬,1822年,舒柏特带着新发表的作品去见贝多芬,恰好贝多芬出去了。 后来贝多芬在病中发现这首曲子,说“这作品充满了神奇的火花”。可是,当舒柏特再去拜见贝多芬时,贝多芬已病危不能说话了。舒柏特临终时要求亲友将他葬在贝多芬旁边,现在他俩的铜像并立在维也纳广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