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诞生。在为人熟知的丰氏漫画之外,创作于1925年的复旦大学校歌也是丰子恺的手笔。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丰子恺的音乐才能与音乐经历。
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入浙一师后取字子恺,浙江崇德石门湾(今桐乡石门镇)人,现行复旦大学校歌的曲作者。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艺术家和文学家,已为人所共知。我自儿童时代起读丰氏漫画,少年的学生时代起读丰氏散文,早年幼小的心灵中就浸润和沐浴到丰子恺艺术的雨露、阳光。世上美术与文学兼于一身者不少,但将两者都做到极致,即既为中国现代漫画艺术的开创者,又是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中国现代散文之大家,恐怕只有丰子恺一人了。可是人们终究还是不大理解,丰子恺何以能够写出这样好的复旦校歌?丰子恺究竟有着怎样的音乐才智呢?作为早年李叔同绘画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最得意的门生,丰子恺后来虽以漫画和散文著称于世,但从他毕生着力艺术启蒙与普及的教育事业,以及他著述的主要读者群是儿童、青少年来看,他实际上是一位艺术教育家或美育家。我在此且将丰子恺的漫画与散文不论,单表一表他音乐人生的经历和成就。
丰子恺的祖母沈氏爱好戏曲,在家购置有锣鼓和胡琴、琵琶、三弦、箫、笛等民族乐器,逢良辰佳节,会请能弹会唱的人来家演习。此类文娱活动,自然对幼年丰子恺的爱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丰子恺六岁在父亲座下读私塾。父亲病故后,于1910年改入另一私塾(废私塾后,改名石门湾西溪两等小学堂,又改名为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就读。
学校音乐老师金可铸所教唱的歌曲大都来自我国近代启蒙音乐家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亦即丰子恺从小学时代开始,就受到新式的爱国学堂乐歌的熏陶,以至成年后,他还经常“体验到儿时的纯正热烈的爱国的心情”。
对音乐艺术怀有纯真的美感和赤子之心,也是丰子恺儿时歌唱中萌生的。他在谈到儿时唱的《春游歌》时说:“我重唱这旧曲时,只要把眼一闭,当时和我一同唱歌的小伙伴的姿态便会一齐显现出来。无论何等寂寞、何等烦恼、何等忧惧、何等消沉的时候,只要一唱儿时的歌,便有儿时的心来抚慰我,鼓励我,解除我的寂寞、烦恼、忧惧和消沉,使我回复儿时的健全”。
丰子恺1914年从县立第三高小毕业后,遵母亲钟氏和小学老师的意见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是一所当年在江南闻名遐迩的新式学堂。校长是著名教育家经亨颐,沈钧儒、许寿裳、鲁迅等名师大家都曾在该校任教。学校设备良好,有专用的音乐教室、绘画教室等,仅风琴和钢琴就置备有五、六十架。丰子恺在校学习了五年。其间,从我国近代美育的宗师李叔同学绘画、音乐、日文,从夏丏尊习国文,受益极多。
丰子恺一生如此致力于音乐、美术等艺术的启蒙和普及教育,并做出了众所公认的艺术成就,他认为都是出于他的恩师李叔同的艺术教育。他在其所编的《李叔同歌曲集》(音乐出版社,1958年)序文中不胜眷恋地深情地说:“我们的心里曾被润泽过,所以至今还时时因了讽咏而受到深远的憧憬的启示。”李叔同作为我国近代文艺和美育的先驱,不仅在话剧、西画、弹琴、唱歌、作曲、诗词、文章、金石、书法……乃至后来的佛学等,几乎是万般皆能。更可贵的是他高尚的师德和他认真、严肃的教育精神。由李叔同担任级任老师和主科老师的五年学业,成为青年丰子恺步入艺术生涯的关键性的里程碑。
丰子恺曾经以崇敬之情回忆李叔同对他悉心栽培的情景:丰子恺练习钢琴时每弹错一处,李叔同就回头看一眼。而丰子恺“对这一看比什么都害怕……只觉得有一种不可挡的力,使我难以消受。现在想起来,方知他这一看,颜面表情中历历表出对于音乐艺术的尊敬,对于教育使命的严重,对于我的疏忽的惩诫,实在比校长先生的一番训话更可使我感动”。再有:某晚,丰子恺作为级长到级任老师李叔同处汇报班级情况,报告完毕将要退出时,李叔同喊他转来,严肃地但却是轻声地对他说:“你的图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杭州两处教课,没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人,你以后可以……”。先生的这一席话,便成为丰子恺打定主意、将一生献给艺术事业的决定性的契机。可以说,李叔同的艺术才能和人格魅力,他引唐人裴行俭语所倡导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以及认真做人做学问的精神等等,在丰子恺的艺术人生中留下了终身的不可磨灭的印迹。由此我们也可见得,丰子恺在李叔同等美育前辈高尚艺术精神感染和陶冶下的成长经历。
丰子恺1919年于浙一师毕业后,与同为李叔同门生的刘质平、吴梦非,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担任美术课。同年,与姜书丹、周湘、欧阳予倩、吴梦非、刘质平等发起成立了中华美育会,陆续招收各地师范教师入会,利用暑期讲习会形式进行交流,并出版了七期《美育》会刊。1921年春东渡日本,入东京川端洋画学校及二科画会习油画、学日文,入音乐研究会学小提琴,并利用晚间学英文、俄文。其它课余时间除参观美展,访图书馆、旧书店、工艺美术厂及游览名胜外,就是听音乐会、看歌剧。同年底回国,仍任教于上海专师。次年,经夏丏尊介绍,赴浙江上虞白马湖的春晖中学任教两年,教图画、音乐课。可以说,我国近代新式学校兼教音乐、美术两课的艺术教师始自李叔同,而如今已近绝迹。
以后的七、八年,丰子恺先后在上海立达学园、上海艺术大学、澄衷中学、松江女中等校任教,均为音乐、美术两课兼教。其中立达学园是由丰子恺与匡互生等人竭尽全力创办的一所著名中学,上海艺术大学是1926年由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与上海东方艺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正是此期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促使丰子恺进一步感受到社会文化的低下,人们的现代音乐、美术知识的贫乏和出版物的稀少,而他实现启蒙与普及艺术的报负也可谓正当其时。1925年末,他第一本画集《子恺漫画》和第一本音乐普及读物《音乐的常识》同时在开明出版。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从1926年起,仅音乐方面,就有《音乐入门》(1926)、《孩子们的音乐》(1927)、与裘梦痕合编《中文名歌五十曲》(1927)、《生活与音乐》(1929)、《近世十大音乐家》(后改名《十大音乐家的故事》,1930)、《音乐的听法》(1930)、《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1930)、《音乐初步》(1930)、《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1931)及《开明音乐讲义》、《音乐十课》、《音乐知识十八讲》等达三十二种。
丰子恺的音乐入门读物,主要以日本通俗音乐理论读物为依据翻译或编译而成。如《音乐的听法》,根据日本门马直卫《音乐解说》编译(大江书铺,1929),《孩子们的音乐》,为日本田边尚雄原著(开明书店,1947),《近代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根据日本服部龙太郎《世界音乐家故事》编译(东海文艺出版社,1930)等。但丰氏音乐系列读物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以启蒙和普及为目的,内容涉及到西洋音乐各方面的初步知识,诸如乐理、和声、音乐体裁、曲式、乐器、乐队以及音乐历史、音乐美学、音乐名家名作等广阔领域。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散文笔法,讲解通常会感到比较枯燥的乐理知识;以先说音乐故事,后转入正题的形式,介绍西洋音乐的常识、历史与名家名作。用语浅显而形象,行文生动而流畅。这样,就不但深受广大青少年、儿童的欢迎,就连成年以上的音乐爱好者也争相阅读,其影响面、流布面相当深广。其中《音乐入门》一书,自1926年在开明书店出版后至1949年解放前,共重印了28次,连同其它丰氏音乐系列,至今常销不衰。
1930年以后,丰子恺辗转于上海、杭州、重庆、桂林及贵州等地,从事音乐、美术教学,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及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抗战期间,故居缘缘堂毁于炮火,历年积聚的一两万册藏书付之一炬,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使他开阔了眼界,增广了见闻,激起了他强烈的抗战爱国的热情。他记叙道:“在荒山僻岭,水市渔村,都有唱‘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城里的老婆婆、人力车夫也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前线的胜利,原是忠勇的将士用热血换来的。但鼓励士气,加强情绪,后方抗战文艺亦有一臂之力,而音乐实为其主力。”他在抗战期间看到了音乐的真正大众化,看到了艺术教育一旦得到普及所产生出的巨大力量而感到由衷地欢喜。他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盛赞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在人民大众中的广泛流传,并欣喜地说:“抗战以来,艺术中最勇猛前进的要算音乐。”他除写了以上《谈抗战歌曲》、《谈抗战文艺》等文章及一些以抗战为题材的歌词外,还与友人萧而化合编了《抗战歌选》(一、二集,1938),影响很大。
1949年解放时,丰子恺定居上海,安心家居从事著述编译。1950年他将诸音乐知识读本汇成一本《音乐知识十八讲》,以满足新的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需要。同时,为配合中苏文化交流,开始自学俄文,翻译或与人合译了多种苏联的音乐读物,积极介绍苏联中小学、幼儿音乐教育和苏联音乐情况。如翻译苏联高罗金斯基原著的《苏联音乐青年》(万叶书店,1953),与女儿丰一吟合译苏联华西那–格罗斯曼原著的《音乐的基本知识》(万叶书店,1953),翻译苏联特鲁金娜编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法》(音乐出版社,1955),与女婿杨民望合译苏联鲁美尔等原著的《小学音乐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及编译《唱歌课的音乐教育工作》(1954)、《唱歌和音乐》(1955)、《幼儿园音乐教育》(1956)等。1957年,他应音乐出版社(北京)之约,编选了《李叔同歌曲集》。他亲自为该歌集的装帧画封面、画补白、手抄歌词,并将全部所得稿酬用于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骨灰埋葬处的建筑所需。丰子恺最后一部音乐译作《东方音乐》的原稿毁于“文革”,成为他最后的遗憾。他1975年在上海病逝后,南京师范学院将他多年总结的《我的苦学经验》汇编在该院《文教资料简报》(总第105、106期,1980年9月)上面世。国际友人誉称他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新闻来源:新民晚报)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