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钢琴网首页 > 新闻 > 三位大师的最后一首钢琴曲

三位大师的最后一首钢琴曲

老一辈钢琴演奏大师阿图尔·施纳贝尔曾在一次访谈中直言不讳地反对那种为作曲家贴标签的做法:“称海顿为交响曲之父,称舒伯特为歌曲之王,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但学者们至今还在他们的书中不厌其烦地兜售。”岂止是学者们喜欢兜售这些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无稽之谈”,音乐爱好者又何尝不对它们津津乐道?有时,一场曲目和水准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音乐会,可能比理论上的“澄清”更有裨益。7月8日晚国家大剧院国际钢琴系列的彼得·鲁塞尔钢琴独奏音乐会,或许就有此作用。

鲁塞尔此次演奏的三首作品中,既有海顿的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又有舒伯特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在这两首作品中间,则是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这样的曲目安排,有助于改变人们对海顿和舒伯特的标签化印象,彰显两位伟大作曲家的乐思在钢琴键盘上呈现时的艺术魅力。

与海顿在交响乐创作领域留下的104首作品相比,他的钢琴奏鸣曲数量没有那么庞大,但也有60余首之多。鲁塞尔演奏的这首曲子创作于1794年,此时62岁的海顿作为名闻遐迩的音乐家第二次应邀到达伦敦。此曲以典型的“快-慢-快”三乐章结构写成,第一乐章是古典奏鸣曲最常采用的奏鸣曲式结构,贯穿全曲的气度却是在作曲家的同类作品中不多见的,海顿对艺术和其他领域的发展变化十分敏感,在伦敦这座喧嚣繁华的大都市中感受到更多的时代气息,对键盘乐器新的共鸣也有大胆探索。作为海顿音乐一个显著特征的幽默因素,也时时显现在这首作品中,尤其是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在海顿的时代,乐观的情绪常常是展开部的基调,以不同主题的对话和交锋表现现实世界中不同思想观念的冲突与和解。在第二乐章,如歌的旋律为听者带来精神慰藉。而作为全曲的“总结”,最后的乐章欢乐洋溢,充满令人振奋的力量。

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他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虽然只有两个乐章,却有着非同凡响的格局和气度。宏大的第二乐章,演奏时间长达18分钟,既是对钢琴家、也是对听众的考验,如果演奏缺少吸引力,或听者不能被音乐打动,音乐就会显得冗长,甚至成为一种折磨。这样的音乐与那些将音乐作为咖啡时光或下午茶惬意背景的观念水火不容,需要全神贯注地凝神聆听方能充分感悟其美。但真正的壮丽感,常常正是在看似冗长的时间中呈现。杰出钢琴家演奏这个壮丽乐章时,进入第三变奏,宽广的琶音仿佛驰骋于寥廓的天际,湍急的音流震动心扉,那种渐入佳境的升华之感,确实如贝多芬研究权威伦茨所描述的,“引领我们进入广阔浩渺的无限之中”。

(新闻来源:北京日报)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下载环球钢琴网APP

    iphone应用下载 Android应用下载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 专注钢琴新闻三十年~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