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钢琴网首页 > 新闻 > 对话武汉籍钢琴家吴纯 上《朗读者》让董卿哭花妆

对话武汉籍钢琴家吴纯 上《朗读者》让董卿哭花妆

\

吴纯,1982年生于武汉,旅德青年钢琴家,国内唯一的三博士青年钢琴演奏家。


幼年时师从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陈婉,1998年只身赴乌克兰求学,因为在多项国际钢琴大赛上的突出表现,吴纯获得乌克兰前总统亲笔贺信,更受到世界著名钢琴教育家、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主席弗拉基米尔·克莱涅夫的注意。2005年受邀考入克莱涅夫所在的德国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学院,这所学院也是李云迪、陈萨的母校。随后,吴纯开始了“两个国家三个博士学位”的学习过程。2016年,成为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特聘的第一位驻校艺术家,同时兼顾演出事业。


2001年5月12日,《单亲妈妈打造钢琴天才》发表过吴纯及吴纯母亲的故事。2017年,吴纯的求学经历偶然被董卿了解,4月,登上《朗读者》舞台。


\

对话背景:


1998年离开武汉前往乌克兰时,吴纯身上带着母亲积攒的全部家当——3000美元。

他是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为了维持他的钢琴梦想和家庭生计,当时在华中理工大学某学院当技工的吴母需要同时打五份工。很长一段时间里,母子俩一天的生活费都被严格控制在10元人民币以内。

但吴纯说自己很幸福。武汉是他音乐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他和母亲有过痛苦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来自周围人的帮助和温暖。正是这众多的帮助和母亲的努力,让他最终得以实现梦想。


2018年3月2日,元宵节,离开武汉20年的吴纯终于有了一次正式的“回归”,在这个城市传播古典音乐的“中心”琴台音乐厅,他与武汉爱乐乐团、中国著名指挥家姜金一一起,贡献了一台精彩纷呈的元宵节音乐会。

当天,吴纯和母亲请来了许多在儿时曾帮助过自己的街坊四邻,叔叔伯伯,吴纯说,没有这些人,他这个出自“贫民”家庭的人,可能就不会有今天。


母子俩一天10元生活费,这种日子过了1年多


你和妈妈都邀请了哪些人来看你的演出?

吴纯:就是以前在我们困难时期,帮助过我跟妈妈的、看着我长大的、我在国外的时候照顾我妈妈的那些叔叔阿姨。说起来可能有点夸张,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华工集贸市场卖菜卖饼干的阿姨都会照顾的,因为当时真的太苦了,我妈跟这些街坊四邻都特别熟,那个卖饼干的阿姨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她姓什么,但小时候我去买饼干她都会多塞我几两,因为她知道我爱吃饼干。然后像奶奶(陈婉)已经不再了,我妈妈离婚后,她就开始不收学费地教我,留在武汉的温暖实在太多了。


你几岁开始学琴的?其实学这个东西真的很花钱,你身边只有妈妈,她的收入又不高,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吴:我是4岁。幼儿园老师发现我学唱歌的时候比其他孩子反应快,记得牢,两三遍就能唱,她就跟我爸爸妈妈说,觉得这孩子有“天赋”(笑),可以学音乐,建议从钢琴入手。当然从我现在看来,那只是我跟别的孩子相比,比较突出的那么一点点“东西”吧,父母就花1600元买了一架雅马哈电子琴,找到专业老师学习后,他们又借了4000多元买了钢琴,到1992年我10岁的时候,也是我妈妈持续3年的努力,我得到了跟奶奶(陈婉)学习的机会。

我父母是1993年离婚的,当时父亲把家里所有东西都搬走了,我跟母亲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睡学院的实验室,晚上把桌子拼起来,两床棉被垫一床盖一床。从那个时候开始母亲一天打五份工,比如说给学院油印试卷,帮忙焊接电子元件,然后去裁缝店给人家缝扣子、扦裤褊……


最苦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朗读者》上你曾说到,有段时间你们的生活费是一天10块钱。

吴:如果说出国前,那就是重建家园那段时间吧。妈妈为了锻炼我,她也想让我知道“钱”的意义,就每天给我10块钱,让我负责安排我们两个人每天的生活。我总记得当时她跟我说,这个钱你也可以买零食,也可以买玩具,但是咱们一天只有这么多钱,买完别的就没饭吃了。我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当“小管家”的,大概一年多的时间,我负责在食堂打饭,算账,那时候我跟她一天吃一个素菜一个肉菜,然后早饭晚饭是包子、馒头加粥。


这么困难的时候你也没有放弃钢琴。

吴:那个时候我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市里的全国的钢琴比赛都拿了非常好的名次。1995年我面临上华工附中还是上专门的音乐学校的抉择,奶奶坚持表示我不应该放弃,放弃太可惜了。但当年需要交35000元我才能进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我们没有这个钱,最后是去了有奖学金的一所音乐民办学校。但对我来说,只要能学钢琴就好,我是真心喜欢,更重要的是背后我妈妈的坚持,她当时总说一句话,“问题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相信妈妈。”


\


求学乌克兰6年没回国,靠着500多封信报平安


也是因为这种支持,你拿着3000美元就毅然决然去了乌克兰?

吴:去乌克兰,一方面是敖德萨音乐学院的波波娃教授在武汉讲学时,听了我的演奏之后想要收我,一方面古典音乐的根就在欧洲,学钢琴的人要追梦也必须去欧洲。3000美元是当时我们的全部家当,其中1500美元是第一年的学费,另外1500美元是一年的生活费;至于后面一年的钱有没有,怎么来,我们根本都不敢想,走一步看一步吧,就那样一咬牙去了乌克兰。


这期间你一直有6年没有回国。

吴:走的时候我跟我妈都知道,这一去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回来,回国一趟来回机票大约需要700美元。为了维持学业,当时是母亲在国内打工,我在乌克兰边学习边打工,最初两年我们的联系一直是靠通信,国际长途根本打不起,妈妈约定每周给我写一次信,一封信的邮费是1.6美元,这个还是她从每天4块钱的生活费里挤出来的。后来有网络了,妈妈每天给我写一封信,我每周最少回一次信。到2006年,我写了500多封信。6年不回家,你说我会不想我妈吗?我出去的时候才16岁,乌克兰生活条件也挺艰苦的,都是靠钢琴熬过来的。同学们条件都很好,有很多人都买游戏机什么的,我就尽量晚回宿舍,就一直练琴。练琴就是为了参加国际比赛,可以拿奖金,然后缩短学业,为她减轻负担。


从来没有过累的时候或想要放弃的时候?

吴:我没有资格累啊,更不可能放弃。只要想想我身后在国内的母亲,怎么可能(松懈)呢?两个人始终是相依为命的。而且从小时候开始,我是很享受那种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母亲在很苦的时候能笑一笑的那种成就感。当然有痛苦,第一次在国外过春节的时候,生活费被别人骗走的时候,想念家乡菜的时候……出国之后其实都是自己做饭的,但是豆皮热干面藕汤这些,你想做也没有原材料,我后来是在德国,生活慢慢好起来一点,我学会了用意大利面做热干面(笑)。


读3个博士的钢琴家非常罕见,你当时是基于什么考虑?

吴:首先是阴差阳错,去乌克兰我是本硕连读,中间跳了一级。2003年硕士毕业之后本来是应该直接去德国读汉诺威的博士,但签证没下来,我就直接在乌克兰先念了演奏学和音乐理论的双博士,2005年1月去了德国之后又念了一个演奏学博士。学钢琴的人一般是两个出路,要么演奏要么教育,你很杰出,全世界可能都会有舞台;如果演奏不是那么拔尖,可能就专注于教学。我是希望舞台和讲台都要有,能多元化一点,而我现在就在走这样一条路。


不认同“快乐教育”,最初的坚持必定都来自家长的约束


上《朗读者》又是什么样的机缘?

吴:当时我已经在清华任教了。这个节目是想找一些在北京的钢琴家帮忙现场的音乐伴奏,比如第一期是李云迪。我当时去录制的那场,时间比较久,从下午4点录到凌晨2点。录完了之后董卿可能是觉得抱歉吧,就走到我身边感谢我。我自己不是出了一本自传体的书吗?我就送了她一本,她说,“我一定会看。”当然我没太往心里去,结果没想到她当天晚上没睡直接就看完了,第二天开会就主动提要我来朗读,说自己的故事。


其实我们看到这个节目的片段,董卿的眼睛一直是红红的,你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打动到她了。

吴:节目播出的片段是12分钟,但我们录节目的时候录了两个半小时,期间就是聊天的形式。董卿哭了好多次,现场“卡”了4次,她光是补妆都补了3次,现场很多人都哭了。


在很多人看来,你是一个贫民家庭里走出来的奇迹,他们觉得在你身上能看到梦想和坚持的力量,在你看来,走出“人生泥泞”的方法是什么?

吴:说“走出泥泞”也好,说“实现梦想”也罢,最开始家长的坚持很重要。我刚开始学钢琴,是为了“开发智力”(笑),最初当然觉得好玩,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很痛苦:枯燥的音阶、周而复始的基本功训练……跟最初的兴奋、想象的美好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练琴之后,其他小朋友做完作业就可以到外面玩,我就只能弹琴,包括暑假寒假我从来没有出去旅游过。

这时候就需要坚持,孩子的坚持往往就在于家长,成功是逼出来的。

很多人现在会提到“快乐教育”,“听孩子的”,“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其实真的,孩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最喜欢的当然是玩。我经常跟一些家长说,一个ipad和一架钢琴,那100个孩子都会选择ipad,那个简单又好玩啊。还是要约束。我小时候我妈跟我“约法三章”,必须把琴练好,那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玩会儿,看看动画片吃点饼干。如果琴没练好,一切免谈。

后面就不用了,为什么呢?上了小学我当了音乐课代表,我可以给同学们伴奏,我觉得我跟别人不一样了。等到我可以拿奖,给合唱队伴奏的时候,钢琴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是掌声、荣誉、优越感。再大一点我甚至可以做家教、通过比赛拿奖金为家里减轻负担……所以兴趣是什么?习惯了就是兴趣,有了成就感就是兴趣。


所以“梦”是一步步实现的。

吴:我是非常简单的。我最初的梦想就是能把琴弹好。到了六年级,奶奶说不要上普通学校了,考音乐学院附中试试,那我就好好准备考试。16岁的时候想到去“寻根”、到了乌克兰一步一个脚印地参加比赛、拿奖,遇到克莱涅夫之后我的梦想变成了去德国……

所以我的“梦”是一个一个阶段的,我从没有一开始就说自己将来要成为钢琴家,我没有想那么远一个目标,然后推着自己走,去患得患失。我妈跟我说,“每天进步一点点”、“跟昨天的自己比最踏实”,我就是这样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都有自己的一天天。把自己的路走好,把一天天的进步做到,再苦再难,梦就可能成功。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下载环球钢琴网APP

    iphone应用下载 Android应用下载
  • 收藏
  • 评论 0条评论

    0/300
      • 专注钢琴新闻三十年~

      TA创建的文章